若一個人做事拖拖拉拉,通常會被貼上「沒紀律」或「懶惰」的標籤,但近期心理學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!這種常常拖到前一刻才做、打開電腦亂逛臉書、和朋友小聊一下等等「拖延」的舉動,其實對心理健康大有幫助。



https://page.line.me/mjbox

根據紐約時報報導,卡爾頓大學(Carleton University)心理學教授提姆皮奇(Tim Pychyl)研究這些拖拖拉拉人們的心理狀況後得出一項結論,其實這些拖延的行為並不是時間控管有問題,而是正在「調節情緒」。

拖延其實是在整理情緒。示意圖/TVBS© 由 TVBS MEDIA INC 提供 拖延其實是在整理情緒。示意圖/TVBS

提姆認為,其實拖拖拉拉的人並不是真的想偷懶,而是要避免自己陷入負面情緒。因為會讓你想拖延的工作,可能是不值得、不有趣,或是很累,如果這件事情不「再延後一點點」,就會讓心情變差,所以「拖延」不過是調節情緒的方法罷了。

因此提姆表示,當發覺自己又在拖拖拉拉時,並不用刻意責怪自己沒有效率,因為負面情緒一增加,就會更想逃避問題,形成惡性循環。也有研究指出,如果學生原諒自己拖延作業,下次再拖延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。

不過,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他人困擾,務必要盡速找出「不開心」的源頭,也可以與朋友傾訴,更可以在任務完成後給自己一點獎勵,這樣不但能減緩「拖拖拉拉」,更可以讓大腦的運作更有效。

實習編輯/陳沛錡

 

更多 TVBS 報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999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