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化妝品業者說「肌膚在排毒」……

2009年的最後一週,接連傳出美白保養品含汞擦出大黑臉、擦眼影過敏眼皮腫得像雞蛋、66%指甲油含致癌物事件。化妝品造成過敏層出不窮,化妝品含有毒物質,更令消費大眾深感痛惡。

把有毒的化妝品擦在皮膚上,起不良反應是必然的,只差別在發作期的快慢、症狀的輕重。還要擔心這「毒」會不會「深入」人體,跟著血液、淋巴系統循環到身體他處危害健康。

依政府規範的安全標準來生產的化妝品,即使是防腐劑,其濃度都不至於到毒害肌膚的程度。輔以正確的方式使用,對絕大多數人來說,不應該會有肌膚過敏、不適。

破除肌膚排毒的迷思

 

對於一時間「無從解釋」的化妝品接觸性皮膚炎,化妝品業者習慣推託為「肌膚的排毒反應」,用以安撫消費者靜觀其變。若經過一兩星期,狀況仍然惡劣,才會告知以「不適合膚質」建議停用或接受退貨。僥倖遇到肌膚適應了,發炎現象消失了,就稱之為「好轉反應」。

真的是皮膚在排毒嗎?皮膚有哪些毒需要排掉?皮膚排毒的機轉過程為何?肌膚經過排毒洗禮,才會比原來更健康?

持平地說,我尊重民俗療法與另類療法的排毒論點,但我不認同保養品業者任意嫁接排毒論來自圓其說。

如果真的體內中毒,毒性反應應該是由內往外表現並代謝出來,透過肝臟、腎臟、淋巴系統、汗腺系統排出人體。皮膚上也確實有些表徵可以觀察到,但那不叫排毒。

我們必須了解,擦化妝品產生的不良反應,像是泛紅起疹子、發熱發癢、長栗疹冒膿皰等,都是接觸性刺激反應,而不是由內而外的排毒。

如果去沙龍做身體或臉部排毒療程可以使人獲得健康,如果擦化妝品的過敏叫做肌膚排毒的話,那麼醫界也會呼籲大家一起來排毒。但事實上,一直以來,醫界不認同肌膚排毒論,因為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指出排出的是什麼毒、排出多少毒?選擇必要品項就好

 

也許讀者要問:「化妝品是不是或多或少含有對肌膚不友善的成分,才會用了有刺激過敏的反應?」大家也不難發現到,同一種產品,有人用了沒事,就你用了有事。甚或連自己有時候用沒事,有時候有事!

究竟是保養品的問題?還是人的問題?更重要的是:怎麼找到問題,解決問題?

首先,要確定你擦的保養品絕對值得信賴。也就是先排除產品來路不明、水貨、地下工廠、標示不清、過期、變色變味等疑慮。

接著,確認使用時機。也就是用對時間點了嗎?在皮膚做過去角質、剛打了雷射、剛擠過痘痘之後,擦上的保養品是需要「嚴選」的。

也就是高香味、高防腐劑、酒精、防曬劑、果酸、A酸等產品,在這時候使用是會提高過敏機率的。

遇到這種時候,只能擦最簡單的保濕品,透明的、有稠度的、凍膠質地的保濕品,並暫時停止繁複多層次的保養品堆疊。

「減瓶、減量」是減少過敏的基本法則。多數人的肌膚並不需要「全套」的保養,而只要選擇「必要」的品項就好。譬如,洗臉後,來個全套保養(化妝水+精華液+眼霜+乳液+滋養霜或隔離霜),每一款產品以含有20種成分來估計,擦上五款產品,等於在臉上一次堆上100種成分。這要肌膚一直都健壯不過敏實在是為難啊!

成分愈多,防腐劑風險愈高

 

我們是一直在告訴自己要選擇更安全、更有保障的保養品,但真要去選擇購買時,還是掌握不了要領。你也不可能請個專家隨時提醒你哪個牌子、哪款產品對你最好最安全。所以,只能帶著概念清楚的腦袋去購買化妝品。

早期的保養品成分超簡單,面霜裡不過是一兩種基本的乳化劑、脂肪醇、脂肪酸、凡士林、蜜蠟、甘油。擦了肌膚不會改善多少,但也不會有什麼「排毒」機會。也因為組成成分單純、沒什麼營養可以腐敗滋生微生物,所以防腐劑種類簡單、加量也少。這也保障了老奶奶時代沒有人會因為擦雪花膏而過敏。

現代的乳霜(或其他保養品類型),活性成分多,大膽啟用各種植物萃取液、生化萃取液、高營養的油脂、新的合成成分,這些原料的高營養度、高腐敗率,造成必須添加高防腐劑來保存,是不爭的事實。

複配之後成分之複雜,不是簡單的訴求不含防腐劑、無色料、無香料、純天然植物性配方等說法,就能改變現代產品成分複雜的宿命。

所以,當一瓶保養品宣稱含十種、二十種珍貴植物精萃時,你的認知該重新修正了!

怎麼修正?改買只強調含一兩種活性成分的就好嗎?非也!

化妝品的過敏、不適等現象,問題出在絕大多數的人,並不需要「全套的保養品」與「複雜的保養成分」上。所以,試著把選擇概念還原到「基本需求」上,就能理性的去思考擦幾瓶、含多少種成分,對自己比較有保障了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999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