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中時新聞網
美國「有線電視新聞網」(CNN)引述研究報告,指出享有正常頻率性行為的心臟病患者,從長期來看較沒有「情慾流動」的患者,存活率更高。
許多人在罹患心臟病後,害怕「嘿咻」時血脈賁張導致「馬上風」的發作。不但威脅生命健康,還有可能「榮登」社會新聞版面而有損顏面,因而停止「為愛鼓掌」。不過,《預防心臟病學期刊》(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)研究顯示,性行為明顯有助於心臟病患者的存活率,關乎心臟病患的「生死大事」。
研究人員追蹤495名夫妻長達20年,發現曾經有心臟病發病史的患者,在發作後6個月內仍保持甚至「增加」性生活頻率的人,明顯較停止或「降低」性頻率的人,降低35%的死亡風險。
臺拉維夫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格伯(Yariv Gerber)表示,性與性活動是一個人幸福的指標。在心臟病發作後不久便恢復「嘿咻」,可作為患者自我檢測的指標。這代表他身體健康、各器官運作良好,而且年輕充滿活力,進而讓患者用更健康的方式過活。
儘管「情慾流動」恐讓體力耗損甚至引發心臟病,「定期的體能活動」卻可降低心臟病的長期風險。千萬別想歪,格伯建議爬樓梯、慢跑或快走這些運動,才是讓心臟病患可安全享受「禁果」的運動。
他強調,為了身體健康著想,「曾因心臟病住院的患者應在出院後出天內快點恢復魚水之歡」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