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歲就聽不見交談聲!全球超過1/2年輕人耳機使用習慣不安全,一項調查指出,6成通勤時會調高耳機音量,另每3人有1人超時使用耳機,醫師警告,長時間高分貝使用耳機,易造成「娛樂性聽損」。
新冠疫情影響全球,宅經濟升溫,標榜個人化娛樂活動如追劇、聽音樂等影音使用量飆高,根據網路影音串流平台業者統計,今年初非接觸性娛樂需求增高,包括追劇、聽音樂、打手遊等個人化娛樂活動,相關影音流量平均增加5成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近年公布全球超過1/2年輕人耳機使用習慣不安全,長期關注聽損議題的華科基金會為了解台灣潛在「娛樂性聽損」的風險,在網路上進行「耳機使用習慣」問卷調查,共回收1,202份,填寫者平均年齡29歲。
每3人至少有1人超時使用耳機
華科慈善基金會聽力中心主任黃詠耀表示,調查顯示,92%答題者有使用耳機習慣,主要用來聽音樂、追劇、打手遊,雖然大家都知道音量過大有損聽力,但仍有超過6成使用者習慣在噪音環境中調高耳機音量。
黃詠耀說,實測發現,大眾運輸平均音量約75~85分貝,通勤族在80分貝環境中為了要聽得清楚,耳機時音量往往調升到85~90分貝,反而讓自己置身於更大的噪音環境。調查也發現,有4成4使用者每次使用超過1小時,還有近3成使用者甚至都沒有休息,甚至戴耳機到睡著,意即每3人至少有1人超時使用耳機。
娛樂行為改變 年輕人成為聽力受損高風險族群
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院長張益豪指出,過去聽損除了先天因素,後天多跟疾病、意外、職業傷害有關,但隨著娛樂行為改變,包括現代人追求更好的影音享受,長時間高分貝用耳機連接手機聽音樂或追劇,或到夜店、運動Bar、KTV、演唱會等喧鬧的娛樂場所休閒,愈來愈多年輕人出現聽損的狀況,常有年輕人玩夜店的隔天,因耳鳴到他診所看診。
他表示,暫時性噪音暴露造成的聽損有機會改善,但長期導致的聽力損失恐怕無法逆轉,他遇過一個25歲的年輕男性,在運動Bar打工,晚上回家還戴上耳機學英文,常常戴到睡著,等到聽聲音很吃力時就醫,聽力已嚴重損害,雙耳都50、60分貝以上的聲音才聽得到,這個年輕人後來換了工作,聽力沒有繼續惡化,但也沒有好轉。
張益豪說,在安靜的場所呼吸的音量大概是10分貝,講悄悄話大概是30分貝,正常交談的音量大約是60分貝,用吹風機吹頭髮及交通尖峰時間大概是90分貝,對耳朵來說已超標,娛樂場所的音量更大多超過100分貝,人在100分貝的環境中,其實不能待超過15分鐘,但去娛樂場所不可能待15分鐘就離開,預估未來5年、10年,年輕人聽損比率將提高。
出現5種情況 應就醫檢查聽力
他提醒,聽損不可逆,娛樂性聽損的潛在高風險族群主要源自高工時、長期接觸噪音且沒有休息,比如長時間在酒吧、運動Bar、夜店、KTV、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工作,或本身從事樂團、音樂產業人員、電競選手等;一般人則可歸因為使用行為超標,比如許多人騎腳踏車、跑步、上健身房、打電動、追劇,都習慣長時間戴著耳機。建議高風險族群每2~3年做1次聽力檢查,但如果已出現下面5種情況,應儘速就醫檢查聽力:
‧稍微嘈雜環境中,無法跟上別人說話內容
‧講話越講越大聲、一直要求對方「再說一次」
‧電視音量調很大聲
‧左右耳聽手機音量有差異
‧反覆耳鳴、聽到怪聲,時間超過1~2週
電競選手現身說法 曾因聽損人生灰暗
遊戲公司Gerena台灣創始人、電競選手出身的林辰,對於長時間使用耳機嚴重損害聽力有著切身之痛。他表示,當選手時長期戴耳機,全神貫注在打贏遊戲,對於高分貝的聲音習以為常,完全沒意識到會傷害聽力。
創業後工作繁忙,長期熬夜,也常常暴露於音量大的娛樂場所,又菸酒不忌,後來在開會時開始聽不清楚別人說話,聽不清楚的情況愈來愈糟,拖了近一年才就醫,傷害已不可逆,聽力受損連帶影響他說話,林辰因此雙耳佩戴助聽器,重新練習說話。他說,聽力受損時連上餐廳點餐都是負擔,他一度自閉不愛出門。
愛耳行動 耳機音量小於60%、聆聽時間每次少於60分鐘
華科慈善基金會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大力推動「聽力66原則」愛耳行動:耳機音量<60%、聆聽時間<60分鐘,耳機每使用1小時,應休息10~15分鐘再繼續使用。
張益豪則表示,保護聽力,80分貝環境建議不待超過8小時;若非去吵雜環境,挑選遠離音源的位置,並適時離開讓耳朵休息一下;聽演唱會或去夜店等場所,可適當使用耳塞降低高分貝音量對聽力的衝擊。平日也可改用降噪耳機降低耳機音量,以正常作息避免上呼吸道引起中耳炎或內耳發炎。
留言列表